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張文都 張莉莉 房惠玲
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天水市麥積山石窟考察時,鼓勵文物工作者賡續(xù)“莫高精神”,潛心為國護寶,為傳承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作出更大貢獻。如今,麥積山石窟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們正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在石窟間賡續(xù)“莫高精神”,書寫著文物保護與傳承的新篇章。

麥積山石窟坐落于天水市區(qū)東南約30公里的群山之中,因其“形如農家積麥之狀”而得名。它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此后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斷營建,現(xiàn)存洞窟221個、各類造像3938件、壁畫1000余平方米,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的美譽。

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的組成部分,麥積山石窟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地處中國石窟走廊的“十字路口”,在1000多年的營建史中,不斷融合吸納各民族文化精華,成為中國石窟寺走向本土化、民族化、逐步中國化的重要轉折點。尤為珍貴的是,麥積山石窟保有的泥質塑像年代序列最完整、延續(xù)最久遠,其繪塑技藝精湛高超,集中展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與精湛技藝。

今年59歲的牟常有,是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保護研究室的高級文物修復師,已在石窟從事洞窟文物修復工作40年。從最初拌泥遞物的小工起步,他憑借多年的學習鉆研與實踐打磨,完成了從普通農民到專業(yè)文物修復師的蛻變。四十載光陰流轉,他的雙手撫過20多座洞窟,精心修復了大量受損塑像與壁畫。“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讓我更真切地感受到文物保護工作責任重大?偢杏X時間不夠用,就想抓緊多干一些。”牟常有說,每當看到文物得到妥善修復,心中便充滿難以言表的滿足。

“對麥積山石窟而言,保護理念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更要注重科技賦能與預防性保護。”從事石窟考古研究33年的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研究館員孫曉峰表示。麥積山石窟的泥質塑像與壁畫如同“嬌弱的精靈”,對環(huán)境變化極為敏感,因此借助先進監(jiān)測技術與科學保護方法,成為確保文物長期穩(wěn)定保存的關鍵。如今,麥積山石窟已建立監(jiān)測預警平臺,窟內放置的傳感器如同“忠誠衛(wèi)士”,實時收集洞窟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顆粒物含量、VOC(有機揮發(fā)物)、光照強度乃至文物傾斜角度等數(sh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構成文物的“健康檔案”,能幫助保護工作者提前發(fā)現(xiàn)洞窟內潛在的微小變化,為預防性保護提供有力支撐。
在活態(tài)傳承方面,麥積山石窟同樣邁出堅實創(chuàng)新步伐。其精心打造“云上麥積”等線上平臺,讓古老石窟藝術跨越時空限制,走進更多人視野;通過3D打印等技術,實現(xiàn)經典造像與洞窟的異地亮相;同時舉辦各類展覽、文化活動,加強與公眾互動,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讓更多人感受麥積山石窟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內涵。

2017年,對麥積山石窟而言是極具意義的一年——這一年,麥積山石窟整建制劃歸敦煌研究院管理。此后,在敦煌研究院引領下,麥積山石窟的文物保護、研究、弘揚工作取得長足發(fā)展。保護層面,除傳承發(fā)揚傳統(tǒng)修復工藝外,更多新技術、新材料被融入:在塑像壁畫保護修繕中,廣泛運用X射線衍射、X射線熒光、激光拉曼等分析儀器,深入研究造像壁畫的制作材料與工藝,為保護方案制定實施提供科學精準依據(jù)。研究層面,利用近景攝影測量技術獲取洞窟實景三維紋理模型,通過多光譜成像技術讓漫漶不清的千年題記與壁畫重顯清晰,借助X光拍攝與內窺鏡,使造像內部結構及隱藏信息得以直觀呈現(xiàn),為深入研究麥積山石窟的歷史、藝術與文化價值提供有力支持。
敦煌研究院學者在對比四大石窟保護理念時指出: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與麥積山石窟雖均承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但因地理位置、地質條件、文化背景等差異,保護理念與方法也各有側重。其中,敦煌莫高窟經過多年探索,形成“保護、研究、弘揚”三位一體的平衡發(fā)展模式,構建起石窟保護的“敦煌經驗”、文物科技的“敦煌標準”與遺產管理的“敦煌模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云岡石窟注重石窟本體保護與加固,同時在數(shù)字化保護與展示領域成果顯著,讓古老石窟借現(xiàn)代科技煥發(fā)生機;龍門石窟則強調在保護基礎上,深化石窟文化研究與闡釋,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fā)展,使石窟文化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

未來,甘肅將繼續(xù)秉承“莫高精神”,以更堅定的文化自信、更科學的保護理念、更創(chuàng)新的傳承方式,扎實做好石窟文物的保護、修復、傳承與利用工作。相信麥積山石窟這顆鑲嵌在千年絲路上的文化瑰寶,在“莫高精神”的滋養(yǎng)與守護下,必將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chuàng)作品。
2.所有原創(chuàng)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tǒng)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shù)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xù)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lián)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